详情

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基于我国重点城市的分析

申报人:李智超 申报日期:2023-03-02

基本情况

第二十七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
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基于我国重点城市的分析
创新训练项目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创新类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李智超
指导教师
登录状态下查看

         李智超,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斯坦福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15.8-2016.8)。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21)。

研究领域:应急管理、城市治理、社会网络与制度变迁。擅长量化研究,研究议题涉及:应急网络与风险治理、公共政策评估、跨域环境合作治理、智慧城市多元主体协作等。在《管理世界》、《公共管理学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公共管理评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Management Review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Cluster Computing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软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哲社规划课题及政府部门委托课题多项。近年主持课题如下: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与演化机理研究(71974057),2020/01-2023/1248.5万元,在研

2. 上海市软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关键创新要素分布、关联与合作网络研究(21692107600),2021/5-2022/410万元,结题

3.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大数据驱动的大气污染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研究(2018BGL008),2018/11-2022/78万元,结题

4. 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四川省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生成演化机制与优化研究(2017ZR0207),2016/12-2017/125万,结题


1.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文献阅读,提高“问题意识”;

2. 引导学生发现研究之美与研究的乐趣;

3. 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回归分析与因果推断方法;

4. 统筹项目进展,定期组织学术研讨;

5. 指导学生撰写SCISSCI期刊的高水平论文;

6. 提供必要的经费,用于购买相关书籍与文献,以及团队组会费用。

 

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基于我国重点城市的分析

 

一、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风险交织叠加、传统与非传统风险并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城市韧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逐渐被广泛认可并被应用于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韧性(Resilience)最初被应用在生态领域,主要描述生态系统在遭受冲击和干扰后能够维持或恢复其原有生态功能的能力。近些年,韧性相关概念和理论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和城市治理等领域。

2020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强调“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此外,202210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尽管韧性城市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由于城市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现阶段还缺乏被广泛接受的城市韧性指标体系。因此,如何客观评价现阶段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未来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问题:

1.哪些因素会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的城市韧性?

分析整理国内外城市韧性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探讨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2.如何构建综合性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国内外韧性城市的评价的方法,并构建综合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客观地评价我国城市的韧性。

3.如何对影响我国城市韧性的重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在综合评价我国重点城市的城市韧性基础上,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重点影响因素对韧性城市效果的机制。

 

三、数据与研究工具

    数据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医疗保健统计年鉴》等公开统计数据。

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因果推断等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RStata等统计分析软件

 

四、研究任务

1.梳理国内外韧性城市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重点城市的城市韧性。

2.总结国内外韧性城市评价的方法,并分析如何构建综合性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客观地评价我国重点城市的城市韧性现状。

3.在对我国重点城市的韧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重点城市韧性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并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一定的政策改进思考。

 

五、对学生的期待

1.相逢是缘,期待你对学术有好奇心、乐于发现研究之美;

2.认真踏实、持之以恒,合作与分享;

3.积极参与团队研究工作,并定期参与组会研讨。

 

 

选题成员

4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电子邮箱 所属学院
1 李智超 登录状态下查看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第一指导教师

选题附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