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香与植物的艺术品系列创作探索

申报人:卢静 申报日期:2025-03-17

基本情况

第三十一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
香与植物的艺术品系列创作探索
创新训练项目
艺术学
设计学类
创意类
设计学院
卢静
指导教师
登录状态下查看

指导老师承担并参与了《云间吾舍花卉综合体验中心改造项目技术咨询及服务》、华为合作项目《多感官体验洞察报告》等多项项目,支撑《芳香植物与大健康》手作课程,举办了多场《香薰体验工作坊》活动。主要是涉及以下项目方面指导:

  • 空间与植物布局设计经验:在花卉体验中心改造项目里,教师深度钻研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与植物陈列布局,这一专长可以迁移至大学生项目中。比如,指导学生依据香与植物艺术品展示、制作、品鉴等不同环节需求,巧妙构思工作室或展览空间的布局,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与氛围营造最优化,确保观众在欣赏香植艺术品时能沉浸于协调的空间美学情境。
  • 客户体验优化见解:了解如何打造迎合大众的花卉综合体验,就能够引导学生站在受众视角创作艺术品。从作品尺寸、互动性设计到香气强度、植物安全性考量,全方位打造受众喜闻乐见、易于亲近的香与植物艺术品,提升作品市场接受度。
  • 多感官协同设计理念:该报告探究多感官互动精髓,教师可启发学生打破单一嗅觉(香)与视觉(植物形态)创作局限。鼓励融合触觉,如挑选不同纹理质感的植物枝干、叶片搭配温润或粗糙的承载容器;调动听觉,为香植艺术品搭配自然音效(鸟鸣、风声、流水声等)或特制的舒缓音乐,营造全方位沉浸式感官盛宴,使作品富有层次与记忆点。
  • 前沿科技感知运用:接触华为项目可能涉及一些前沿交互技术感知,教师能引导学生创新性地为香与植物艺术品嫁接科技元素。设想利用感应装置,让观众靠近艺术品时自动触发香气散发、灯光变幻或音乐奏响,赋予古老的香植艺术新活力,紧跟时代潮流,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边界。
  • 香薰知识普及技巧:多次举办工作坊使教师精通香薰知识讲解,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香薰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知识,夯实学生理论根基,为融合香与植物创作筑牢知识储备,例如讲解不同香料植物在香薰调配中的独特作用。
  • 互动教学方法:工作坊强调参与者互动,教师擅长设计互动环节,这可充分运用到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团队协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互评作品、合作创作等活动,激发团队创意火花,提升成员沟通磨合效率,加速项目推进与创意迭代。
  • 受众反馈收集经验:在工作坊频繁与参与者交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受众反馈收集、分析经验。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收集外界意见,如通过小样展示、线上问卷、现场访谈等方式,依据反馈灵活调整作品香气配方、植物造型、展示形式,持续优化作品质量。
  • 专业知识指导
    • 植物学知识: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植物的特性,包括植物的分类、生长习性、香气成分等,以便学生根据植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
    • 艺术创作知识:在艺术品创作方面,指导教师可以传授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巧,如色彩搭配、造型设计、材料运用等,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
    • 香气知识:指导教师需具备香气化学、调香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香气的产生、挥发原理,以及不同香气之间的搭配和调和,使创作的艺术品在香气方面更加协调和独特。
  • 项目规划与管理
    • 项目规划: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等,确保项目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 资源协调:帮助学生获取项目所需的各种资源,如联系校内的实验室、工作室,借用相关的设备和工具,申请项目经费,或者提供一些材料供应商的信息等。
    • 团队管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帮助解决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团队的协作和沟通。
  • 研究方法与实践指导
    • 研究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市场调研,以及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为项目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 实践操作:在学生进行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现场指导实践操作,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传授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 安全指导:强调项目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特别是在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工具设备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项目的顺利进行。
  • 成果评估与反馈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对学生在项目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 成果评估:在项目结束时,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包括艺术品的创意、质量、完成度,以及项目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 推荐与推广:如果学生的项目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如推荐参加各类展览、比赛,或者与相关企业、机构进行合作,将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快节奏都市生活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舒缓身心,香与植物艺术品能营造宁静氛围,置于家居、办公空间助于减压放松,满足精神慰藉需求。环保理念盛行,项目采用天然植物素材,倡导可持续创作,呼应时代对绿色生活追求,引导艺术创作走向生态友好方向。

二、项目目标与预期成果


  1. 创作目标
    • 短期:设计并制作出多个系列(如按季节、植物种类、香气主题分类)香与植物初步艺术品原型,包括香薰摆件、植物压花画结合香料、手工香囊等不同形式,每种原型具备独特创意与美学设计。
    • 长期: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香与植物艺术品创作体系,涵盖原料筛选、制作工艺优化、艺术风格塑造、受众喜好调研等环节,形成持续创新能力,能定期产出新颖且高品质作品。
  2. 预期成果形式
    • 实物成果:至少 5 件精美成型的香与植物艺术品,涵盖不同类型、风格,配有作品说明手册介绍灵感、材料、制作方法;举办校内展览展示项目成果,吸引师生观摩交流。
    • 学术成果: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包括香与植物搭配的化学原理、艺术创作实践总结、市场反馈分析等内容;团队成员发表相关学术小论文于校内刊物或专业论坛,提升理论水平与项目影响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


  1. 植物与香料研究
    • 植物特性调研:分析上百种本地及特色外来植物形态、纹理、颜色、生长周期、保存难易程度等,筛选适合艺术创作的植物品种,建立素材库;研究植物香味释放机制,区分自然散发、摩擦生香、遇热生香等不同类型,精准匹配创作场景。
    • 香料探索:钻研常见香料(薰衣草、玫瑰、檀香等)及小众独特香料来源、提取工艺、香气持久度,进行混合调配实验,绘制香料 “味觉地图”,找出互补、融合佳的组合,为艺术品赋予层次丰富香气。
  2. 艺术创作手法
    • 融合技巧:尝试将绘画、雕刻、编织、拼贴等艺术手段与香的运用结合,如在木雕作品凹槽填香,编织物用香薰浸染;学习光影运用,设计可透光香植容器,利用光线折射烘托氛围,拓展作品表现力。
    • 风格塑造:借鉴不同艺术流派(印象派、立体派、中国工笔画风等)理念塑造香与植物艺术品风格,探索复古、现代简约、梦幻童话等风格走向,满足多元审美需求。
  3. 受众体验与市场调研
    • 体验研究:组织校内师生、社区居民等群体参与体验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收集对作品香气强度、视觉美感、实用性、价格接受度等反馈,运用数据分析优化作品设计。



选题成员

0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电子邮箱 所属学院
1 卢静 登录状态下查看 设计学院 第一指导教师
2 李玉红 登录状态下查看 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
3 王韵岚 登录状态下查看 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
4 杨海勇 登录状态下查看 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

选题附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