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应用微生物矿化技术实现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性能探索

申报人:熊青香 申报日期:2025-03-21

基本情况

第三十一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
应用微生物矿化技术实现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性能探索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材料类
创新类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熊青香
指导教师
登录状态下查看

指导老师在绿色低碳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特别是水泥基材料微结构表征、多孔材料物质传输方面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并积累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了19权威期刊论文。拟开展的PRP项目将依托校企合作研发项目(2025/03-2027/05——水工自愈水泥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可为本项目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与技术支撑。

指导教师在低碳功能材料研发领域(尤其是水泥基材料多相微结构解析与多孔介质传输动力学方向)具有扎实的学科积累:

科研资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208268)等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近五年在《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IF=10.8)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水泥基材料微结构表征(Xiong et al., 2023)、多孔介质内的氯离子传输(Tong et al., 2023)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技术储备:多功能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ERTYQ、电化学工作站 CHI600EMTS 结构动力加载系统、扫描电镜(ESEM)、X射线显微CT等各种材料性能检测设备,完全满足本项目开展所需的基本测试分析要求。

项目依托:PRP课题隶属于校企联合开发项目——水工自愈水泥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2025/03-2027/05),重点突破水工微生物自愈水泥基材料的断裂自修复阈值。目前已完成了核心菌剂的研发,项目进展顺利。

1. 立项背景

微生物自修复技术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生物修复概念的提出,但针对混凝土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1世纪初。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Jonkers团队在2006-2009年取得关键突破,其创新性地筛选出巴氏芽孢杆菌作为修复剂,该菌株能在pH10-13的强碱性环境中保持活性,并通过芽孢形态在混凝土内部休眠数十年。2007年,团队正式提出"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设计理念,通过将菌株与乳酸钙营养液共混浇筑,使得裂缝渗水激活休眠芽孢,代谢产生方解石型碳酸钙实现0.46mm以下裂缝的自主修复,这标志着该技术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修复。随后,微生物自修复技术开始应用于混凝土裂缝修复等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2. 研究现状

当前微生物自修复技术仍需攻克两大核心难题:其一,极端碱性环境下微生物活性维持困难。其二,动态裂缝修复性能不稳定。值得关注的是,前期项目已通过宏基因组筛选技术已获得耐碱菌株,并创新性开发了基于硫氧还蛋白调控的代谢补偿体系。

3. 研究内容

本课题继续优化复合微胶囊的选取,提高微生物存活率,加强载体与水泥基材料粘结强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备出自愈合水泥基材料试样,采用FIB-SEM三维重构技术研究微生物菌种与封装胶囊对自愈合性能的调控机理,最后通过断裂韧性恢复率和渗流阈值量评价裂缝愈合效果。本课题拟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完成。

选题成员

0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电子邮箱 所属学院
1 熊青香 登录状态下查看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第一指导教师

选题附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