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指导老师:钱爱华
1.
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000151,肥大细胞-5-HT2AR-神经轴在内脏高敏中作用机制的研究,2011.01-2013.12,结题,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0303,初级感觉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间交叉兴奋在炎症性内脏痛及痛敏中的作用,2011.01-2013.12,结题,参与。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0347,突触可塑性及ERK信号通路在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中的机制研究,2012.01-2015.12,结题,参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2270575, 维生素D受体在炎症性肠病中调节黏膜上皮屏障信号通路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2023-01-01 至 2026-12-31,50万元, 在研, 参与。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1972225, 脱硫弧菌在炎症相关性结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2020-01-01
至 2023-12-31, 55万元, 结题, 参与。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1970480, 消退素D1通过抑制TAK1-NF-κB/AP-1通路促进GERD食管黏膜炎症消退的作用研究, 2020-01-01 至 2023-12-31, 57万元, 结题, 参与。
第二指导老师 华丽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2014.1-2014.12,3.5万元,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1803215, 基于代谢组学联合分子对接探讨芹黄素对胰岛素抵抗、血糖稳态的作用机制, 2019-01-01 至 2021-12-31, 21万元, 参与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1872288, 豆蔻酰化促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9-01-01 至 2022-12-31, 57万元,参与
4.
交通大学医学院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2021年本科生党总支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030105)《医学生低碳校园建设的认知和行为调查》,已结题,指导老师
5.
交通大学医学院项目,2023年本科生党总支暑期社会实践项目(040266)《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及应用的调查》结题,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三等奖”,已结题,指导老师
6.
交通大学医学院项目 ,2024年本科生党总支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健康校园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已结题,指导老师
7.
交通大学医学院项目 ,2024年本科生党总支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生命之翼:探索肿瘤患者心理世界
》,已结题,指导老师。
第一指导老师:钱爱华
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内科博士学位。
医疗方面: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及内镜工作,擅长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和微创治疗、内痔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超声内镜诊治以及小肠镜检查及治疗。先后赴美国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学习。
教学方面: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胃癌结直肠癌课程,2学时/年;每年完成PBL课程:5学时/每年;2018.01-2018.12
消化内科 全职带教 1年;成果:完成教学论文2篇;科内进修医师带教工作。
科研方面: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先后在“Am J Gastroenterol” “Gastroenterology”“Immunity”“Endoscopy” 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第二指导老师:华丽
实验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生物统计学系,教龄15年,年平均授课超60课时,医学本科生选修课程《肿瘤科普与健康数据探秘》的主讲老师,同时参与本科生课程《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的SPSS和R语言操作的教学,以通讯作者发表1篇教学科研论文(2024),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教学论文(2020年;2021年;2024年),并参与发表4篇教学论文,参与《交大医学科普之光》撰写工作(出版年份:2022年,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指导多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如2024年《健康校园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和《生命之翼:探索肿瘤患者心理世界》;2023年《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及应用的调查》,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暑期实践项目三等奖;2021年《医学生低碳校园的认知调查》。科研工作方面:主持上海市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科研课题2项,聚焦肿瘤与慢性疾病的流行病与生物统计学研究,为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utrients、Biomedicines、Antibioti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文章10余篇,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作为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学团队的秘书,在协调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于《流行病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2024年度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项目,2023年度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21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重点项目。教学团队在2021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度获得医学院教学团队考核A等(医学院每学年仅有3个教学团队荣获A等)。
项目简介
目前,患者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尽管随着信息的传播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了解该疾病,但总体来说,仍有不少患者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中。许多人对于IBD的症状如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容易误解,常常将其与常见的消化不良或肠胃问题混淆,因此延误了就诊和治疗。在知识获取方面,部分患者对炎症性肠病的慢性特点和长期管理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导致一些患者在病情较轻时忽视治疗,或者因病情缓解后自觉健康恢复,擅自停药,进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疾病控制。此外,尽管现代医学通过多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IBD,但患者普遍对新兴的治疗方法、药物副作用和疾病复发的管理等信息掌握不足。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部分患者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IBD相关信息,但信息的可靠性和专业性仍然存在问题,患者容易陷入误导性的信息中。总体而言,尽管患者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知识鸿沟,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意识方面。因此,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加强科学的健康教育以及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仍然是IBD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的意义
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知,直接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疾病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药物依从性、疾病监测等。通过调查疾病认知,可以了解患者在这些方面的认知水平,进而提供定制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2. 改善治疗依从性
研究表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会影响其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如果患者不能充分理解治疗方案的目的和重要性,可能会出现漏服药物、停药等不良行为,从而影响疾病的控制效果。通过对疾病认知的调查,可以揭示认知偏差,进而采取措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同感和依从性。
3. 心理健康干预
IBD患者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密切相关。例如,患者可能过度担心疾病的恶化,或因为对疾病的不完全了解而产生恐惧感。通过调查疾病认知水平,可以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帮助患者更理性地看待病情,缓解心理负担。
4. 促进患者与医疗团队的沟通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距,有助于医疗团队调整沟通策略,确保患者能够充分理解疾病的本质、治疗方法和预后。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5. 政策制定和公共卫生策略
通过调查患者的疾病认知,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制定更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进行精准干预。
项目创新点:
1.多维度认知调查:除了传统的对疾病本身的认知调查,可以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社交影响等多维度纳入调查,全面了解患者的认知和实际需求。
2.
数字化健康工具的应用:使用数字化工具(如健康APP、在线问卷)进行认知调查,能够实时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便于追踪患者认知水平的变化。
3.
长期跟踪调查:通过对患者的长期跟踪调查,了解疾病认知随着疾病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变化,从而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预策略。
项目现有基础
1. 丰富的临床资源与数据积累:依托瑞金医院这一大型综合性医院,项目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涵盖大量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详细病史资料、诊断信息、治疗方案及随访数据。这些数据为开展该项目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及可行性。
2. 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项目得到了两位资深指导教师的全力支持。第一指导老师钱爱华在消化科炎症性肠病领域深耕多年,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多篇高水平SCI文章,拥有丰富的临床及科学研究经验,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全流程的指导与支持。第二指导老师华丽在流行病与生物统计学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长期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具备扎实的统计学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为项目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及结果解读提供专业的指导。
3. 良好的科研平台与设施:瑞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与平台,包括现代化的实验室、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丰富的医学数据库资源等。这些平台与设施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能够满足项目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4. 前期相关研究的积累:项目团队在炎症性肠病领域已开展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与成果。这些前期研究为项目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明确研究方向,优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预期需要开展的工作
1. 队列构建与管理:构建国内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队列,并对队列进行严格的管理,定期更新患者的随访信息,及时记录患者的治疗变化等,确保队列数据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为研究的持续开展提供保障;目前已完成队列的构建,需要进一步维护队列数据。
2. 查阅文献设计针对适合中国炎症肠病患者疾病认知调查的量表,目前该部分内容已经初步成稿。
3. 统计分析与结果解读: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队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多变量回归分析等。分析目前国内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认知调查结果;寻找目前国内患者对于疾病认知存在的问题,并设计相关知识进行全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认知的普及。
4. 学术成果产出与交流: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升项目的学术影响力。
【大创办公室注】第二十期“大创”健康促进专项将于2025年10月启动选题征集。请在本次正式申报时将项目类别改为其他类型。
预防专业、临床医学各个专业等,共3-5人
1、
有浓厚的科研兴趣
2、
有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
3、
学习成绩良好,有时间进行科研训练